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师道|豆俊峰:奔跑吧,师门!

2017-06-21 党委宣传部 BNU思享者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委宣传部以115周年校庆为契机,面向全校,征集115位基层教师的“师道告白”。


人物卡片

豆俊峰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至2006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进入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工作。研究领域为水污染治理、污染土壤/地下水生物及化学修复、吸附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近海溢油污染处理等。主讲《水处理理论》、《环境监测与实验室质量控制》等研究生课程。


个人事迹

连续三年获“京师英才”称号,获能源与环境领域2012年埃尼奖(Eni Award)提名。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环保部公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已经获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汶川地震灾后应急与评估、河南大沙河跨界砷污染、山东临沂跨界砷污染、兰州自来水苯超标污染事件等多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前期应急处置和后期修复工作。

“每个学生对于豆俊峰来说,都像是自己的孩子,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飞得高,飞得远。只要我的学生足够优秀,我都希望他们可以去更高的发展平台,即使有一天他们将会离开,但作为老师还是支持他们远行。”

——豆俊峰

1

科研攀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

困难,我们一起去面对”

走进豆俊峰的办公室,我们被他的书桌吸引了。一大摞A4装订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实验数据、翻得很旧的水处理理论书和一个棕色的大容量运动水壶。正埋首于文献资料中的豆俊峰冲我们扬起脸来微笑示意,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豆俊峰看起来十分年轻。他的年轻有为与工作勤勉是分不开的。豆俊峰2015级博士生袁静向我们表示:不管什么时候走进豆老师的办公室,都能看到他在厚厚的书中埋头研究。你们看到的,就是他工作的常态。”

 

2008年1月山东临沂突发砷污染水体超标事件,豆俊峰赶往污染源现场指导。时值北方寒冬,白天,豆俊峰在现场东奔西走,调研一手数据,保证水体检测工程顺利推进;晚上,他在临时安排的房间里挑灯夜战,分析整理数据,研究方案终于伴着清早的日光逐渐明朗。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直到污染问题有效控制,豆俊峰才放心离开。


被问起科研中遇到的困难,豆俊峰十分平静地说,“做科研本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在这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也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总结。


面对研究领域里的学术难题,豆俊峰精益求精,迎难而上;而当学生遇到科研困难时,他亦悉心指导,倾力相助。

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有时会用邮件的形式与豆俊峰及时沟通交流,豆俊峰始终坚持,无论多忙,也要及时回复学生邮件,为学生解疑解惑。遇到邮件沟通也无法解决的难题,他便亲自前去实验室,手把手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难题。2015级硕士生洪晓曦告诉我们,“不记得有多少次了,在周末的实验室里总能碰见豆老师,对我们学生来说,豆老师的办公室门始终是敞开着的。”就连在外工作时,豆老师也放不下还在学校做实验的学生,经常打长途电话指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常常一打电话就是一个多小时。微微发烫的手机,一端是豆老师远在异地的耐心指导和及时建议,另一端则是学生认真的回应,解惑之后的喜悦,和攻克难题的信心。

 

豆俊峰说:“在科研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坚持跟学生一起去面对。”


师生在共同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彼此增进了情谊,收获了成长。回忆起带学生的第一年,豆俊峰眼中闪烁出一丝光芒,既欣慰,又感慨。


正值暑假,豆俊峰开车带着两个男学生一起去北京大兴的实验基地进行反应器设备的运行与调试实验。炎炎烈日下,与学生一起光着膀子挖土取样。因取样实验要求,需要用工具将土壤铲到小推车里,然后再用设备一点点运输到一个比较高的设备仪器里。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就支撑不住了。豆俊峰没有责备学生,他明白学生第一次进行取样工作,面对这样艰难的条件,难免会坚持不住。豆俊峰判断学生可能有些中暑,体力不支,一边让他平稳坐下,给他递了一杯温水,一边跑到旁边买了些面包饼干,看着学生费力吞咽的样子,他不免有些心疼,于是让他稍作休息,并鼓励他克服困难,一会儿继续加油。在他的鼓励下,学生坚持了下来,而这一坚持就是长达一个多月的暑假。豆俊峰一直与两个学生一起坚持到了最后。做完实验的三个人身心疲惫,但是当面对实验数据的时候,都无一不感到油然而生的快乐,正像其中一个学生感叹的那样:“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完成任务之后,就连看着手上的水泡都是幸福的。

                                             

豆俊峰2013级博士生秦伟回忆说:“在我上学的整个四年时间,豆老师都和同学生一样早出晚归。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对其他事物也事必躬亲。不仅如此,豆老师对实验室的其他学生也很关心,不时进行指导。”正是这种事必躬行的学术态度,让豆俊峰老师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而正是与学生并肩战斗在科研一线的学术韧力,才能让他在不断攀登的路上,心有所喜、欣然向前。


2

独属荣光:一个拥有20多项专利的师门

谈起自己的学生,这个有些内敛寡言的豆老师就变得话多起来。“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刚来北师的那一年,我被学院安排做博士班的班主任,刚开始听到学生们叫我老师,我真觉得特别不好意思,脸都会红。转眼间,我自己也带了好些学生了。”


在豆俊峰培养的学生中,有6人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4人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得周廷儒奖学金,学生们在豆俊峰的指导下,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这样的师门荣耀,听起来都让人惊叹。


问及培养学生的“独门秘笈”,豆俊峰收敛了一直挂在脸上的浅浅笑意,表情变得严肃而凝重,“科研路上从来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来我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为了让我的学生可以尽早进入科研状态,每年招生一结束,我就提前联系我的学生,他们都是大四一毕业就得来这边着手实验。等到他们研二的时候,基本就有了写论文的实验数据。研二阶段,为了让他们全身心投入科研,我也不会给他们安排任何杂活,而是要求他们大量阅读英文文献,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并作定期汇报交流。关于写文章,刚开始的时候都不会写,但是没关系,多修改几次就学会了,也就能写出好文章来了。基础差一点的就多指导几次,总能写好的。”


豆老师骄傲地说:“好在他们都很努力,也收获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今年我的一个博士毕业将要去清华继续从事科研做博士后,我特别支持他。希望我的学生们无论去了哪里都可以努力踏实。

 

面对不同的学生,豆俊峰尝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他所带的学生中,基础也各不相同。豆俊峰表示:有的基础好一些,就会从一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有的基础差一点,则会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多跟自己比,保证自己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不要盲目去跟他人比,平时多去努力,最终也会十分出色。


“我有一个学生刚来的时候就跟我说,老师,我从小到大就没有拿过一个奖项,来到这里以后心里总有点自卑。我鼓励他说,这都没关系的,过去怎么样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一定能创造自己的精彩。你们大概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从未拿过任何奖项的学生,在北师的这三年时间几乎拿到了所有能拿的奖项,这是他坚持努力的结果。

 

因材施教,源于豆俊峰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也是他“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的为师之道。看到学生不断进步、获益匪浅,豆俊峰坦言这是他身为一名教师莫大的欣慰。对此,2015级硕士生洪晓曦很有感触:“豆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也非常为学生着想。为了全力支持我们做科研,豆老师很少给我们分配学术以外的事情,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3

老师陪我一起夜跑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豆俊峰特别注重在生活中和学生互相陪伴,共同成长。这个获得了20多项专利的师门大家庭不仅一团和气,彼此更像是亲密的朋友。其中,一起去操场锻炼身体就是豆俊峰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独特交流方式

 

豆俊峰说,“平时与我的学生们主要都是通过邮件的形式交流,他们提出的既有科研上的问题,也有生活上的一些问题。一起去操场锻炼身体也是我们之间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做好科研不仅需要灵活的大脑也需要强健的体魄。从高中开始,我一直坚持晚上去操场跑步,除非遇到紧急事件或者是极端天气,不然这个习惯一直没中断过。我一直觉得体育锻炼不仅是强身健体,更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所以我一直鼓励我的学生也坚持锻炼。为了督促他们,每天晚上我都会去操场陪着他们几个一起跑步,就这样,我们都一起坚持下来了。我的一个学生原本身体素质不太好,总是容易生病,我也一直比较担心,但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后,他现在身体素质好多了!” 



2014级硕士生郑现明是每晚和豆老师一起操场跑步的师门一员。谈起他和老师的“夜跑”时光,他十分感谢,体会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豆老师老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体力是搞好科研的前提。我从小体质就一般,豆老师一直鼓励我坚持锻炼,而且还亲自充当教练指导练习,帮我我练就健康体魄,对此豆老师真是费心费力。”


4

把尊师重道的师门规矩承继下去


说到对师道的理解,豆俊峰跟我们分享了他与恩师之间的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记得,我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是如何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会我读书做人的,他们的示范行为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今天我所该做的就是去传承这种师道精神,把我曾经获知的传递给我的学生,也引导他们在今后的传承中将师道精神发扬光大。我总是和学生说:要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不论是教导你的师长,还是帮助过你的同辈。”


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专注科研,豆俊峰常常提醒学生:“如果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一定要主动告诉老师,老师或许帮不上什么大忙,但一定会倾尽全力跟你一起去面对苦难。”2015级博士生袁静回忆道:“有一次研二的一位学生因家人病重请假回家,豆老师立即准假,还时刻关注着她家里的情况,送去电话慰问,让我们同学帮助她排解减压。”

关于师者,豆俊峰说:“最近陪着儿子在读古文经典的过程中,更是感悟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该做的就是及时给学生们答疑解惑,并以自己的亲身示范告诉他们如何为人处事。之前我的一个学生,时间观念不强,好几次开会都迟到了。在我看来,孩子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我应该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找他谈了谈,提醒他每个人时间的宝贵性。假如有十个人开会,你迟到了五分钟,等于是浪费了五十分钟的宝贵时间,这是今后一定要避免的。好在学生也都是理解我的用心,之后再也没迟到过。


谈及日常与学生的相处中是否会发生师生矛盾,豆俊峰的回答是十分自信而坚定的,“在我看来,只要你是真心实意,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就不会有师生矛盾。我们做老师的,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限制学生,更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哪些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的,哪些是应该尊重他们自身的差异性和主体性的。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引导,支持和鼓励。我知道我的学生们平时做实验都很辛苦,尤其是女孩子,更加不容易。有一次我的一个女博士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被迫停了几天,但是最后还是坚持完成了实验。”

“之所以选择豆俊峰老师作为导师是因为豆老师全心全意搞科研的精神吸引着我。”


“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严谨治学,认真钻研,豆老师是我科研道路上的榜样,时时激励我要成为像他这样的学者。”


“豆老师不仅能在学术上指导学生,更能在精神上引导学生。”


“作为毕业生,继续从事科研就是对豆老师科研事业的支持。像豆老师所说,传承是我们学术人应该长期坚持的传统,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传承中继续开拓创新。”


来自学生的这类评价太多太多。正如众多学生所言,豆俊峰在真正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学生们学术上备受鼓舞、不断拓宽思路;在生活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做到了“教学相长”。


采访临近尾声,我们邀请豆俊峰面对我们的镜头,为北师大115周年校庆送上自己的寄语,豆俊峰开始变得有些紧张和羞赧,中途好几次的努力尝试都没能顺利拍摄。豆俊峰含着歉意解释道:“我这个人确实是不善言辞,面对镜头也会不自然。我说过的,做过的,其实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也是我应该做的。”


一句简单的“最基本的”和“应该做的”,胜过太多语言。豆俊峰面对科研、面对自我的不苟与谦和的态度,令人敬佩与动容。哪怕只是短暂的采访,我们也深感有幸能够接触到这样的老师,更难忘他真诚开朗的笑容。就像2015级硕士生洪晓曦总结的那样:“豆老师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我们如何解决在科研和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能够遇到这样一位老师,真的很幸运。”


寄语北师大115周年校庆和青年学子:


劳而不怨,失败不气馁;

泰而不骄,成功不自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采访:王娟、沈珊珊

文案:沈珊珊、李姝

美工:曾秀芳、张盼

监制:陈霄

BNU思享者

定格师者●聆听师道


你可能

喜欢


师大青椒|赵路:一份从涅瓦河畔寄来的工作札记

聆听师道|王晨:用心用情发掘每个学生内心蕴藏的力量

聆听师道|董世魁:千秋苍茫高原行,绿色发展中国梦

关于开展“献礼建校115周年——定格师者,聆听师道”行动的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